當前位置:

湖南永州冷水灘區(qū):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——糖畫

來源:區(qū)融媒體中心 作者:周小榮 潘志榮 編輯:周吉鋒 2020-01-14 11:51:31
—分享—

004.jpg

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——糖畫

紅網(wǎng)時刻1月14日訊(冷水灘分站記者 周小榮 通訊員 潘志榮)“媽媽,,我要龍!”“我要蝴蝶,!”………一群稚嫩的童聲從湖南永州冷水灘區(qū)橋頭市場人海中傳來,。只見,一位老手藝人正在用手中的小湯勺繪制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魚糖畫,。

糖畫,,顧名思義是以糖做成的畫,它亦糖亦畫,,可觀可食,,民間俗稱“倒糖人兒”、“倒糖餅兒”或“糖燈影兒”,。記得孩提時的鄉(xiāng)間生活,,一句“賣糖畫咯!”便會吸引一大幫小孩圍上來,,爭相哄搶,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糖畫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,,鄉(xiāng)間街頭也甚是少見,。

005.jpg

006.jpg

各種形狀的糖畫

糖畫是一種傳統(tǒng)民間手工藝,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,。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,,糖料一般是紅、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,,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,。

在繪制造型時,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,,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,,畫出造型,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。當造型完成后,,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,,粘上竹簽。

糖畫工藝流程:選糖──熬糖──設計圖形──化糖──繪制圖形──冷卻──成型,。

據(jù)考證,,糖畫起源于明代的“糖丞相”,褚人獲《堅瓠補集》載,,明俗每新祀神,,“熔就糖”,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,,所鑄人物“袍笏軒昂”,,儼然文臣武將,故時戲稱為“糖丞相”,。后來,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,、民間剪紙等藝術的造型手法融于一體,,不用印鑄模具,而改為直接持小銅勺,,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,,逐漸演變發(fā)展成為今日的糖畫。

關于糖畫,,還有一個更加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,。據(jù)糖畫老藝人白世云、樊德然,、黎永成等回憶,,相傳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在家鄉(xiāng)時,很喜歡吃黃糖(蔗糖),,不過他的吃法卻與眾不同,。一代才子會首先將糖溶化,在清潔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各種花卉圖案,,待凝固后拿在手上,,一面賞玩一面食用,自覺雅趣脫俗,。

后來陳子昂到京城長安游學求官,,因初到京師人地兩生,只做了一個小吏,。閑暇無事時,,便用從家鄉(xiāng)帶去的黃糖如法炮制,以度閑暇,。一天,,陳子昂正在賞玩自己的“作品”,。誰知宮中太監(jiān)帶著小太子路過,小太子看見陳子昂手中的小動物,,便吵著要,。太監(jiān)問明這些小動物是用糖做的時,便要了幾個給太子,,歡歡喜喜回宮去了,。誰知回宮后小太子將糖吃完了,哭著吵著還要,,驚動了皇上,,太監(jiān)只好上前如實回稟?;噬下犕暝?,立即下詔宣陳子昂進宮,并要他當場表演,。

陳子昂便將帶去的黃糖溶化,,在光潔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銅錢,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,,小太子立即破涕為笑,。皇上心中一高興,,脫口說出“糖餅(兒)”兩字,,這就是“糖餅(兒)”這一名稱的由來。由此陳子昂便得到了升遷,,官至右拾遺,。

后來,陳子昂解衣歸里后,,為了紀念皇上的恩遇,,同時也因閑居無聊,便收了幾個徒弟傳授此技,。這些徒弟又傳徒弟,,并將它傳向四方。有的干脆以此為業(yè),,走邨串鄉(xiāng)做起糖餅兒生意來,。這糖餅兒生意雖小,但因曾得到過皇帝的賞識,,所以生意十分興隆,,學的人越來越多,并代代相傳,這一技藝從此就流傳下來,。在一些大街小巷里經(jīng)常會看見糖餅兒人的身影,,周圍圍著一圈好奇的人。

來源:區(qū)融媒體中心

作者:周小榮 潘志榮

編輯:周吉鋒

本文鏈接:http://cnburner.net/content/2020/01/14/6574243.html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冷水灘新聞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