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網時刻2月24日訊(通訊員 魏雙石)“您好,我是紫荊社區(qū)網格員,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我們正在上戶摸排,請您理解和支持!告知我們您家庭的基本信息。”為控制好疫情,2月24日,冷水灘區(qū)紫荊社區(qū)網格中心主任周閃建率先進小區(qū)、登門入戶,去敲門宣傳疫情防控知識,測量登記體溫,幫助解決實際困難,同時向居民說明情況,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。
據了解,近日,面對逐漸開始的復工潮帶來的防疫壓力,冷水灘區(qū)紫荊社區(qū)進一步下沉責任、前移重心、充實力量,充分整合發(fā)揮聯(lián)點共建單位、街道疫情防控工作人員、社區(qū)網格員和志愿者齊心協(xié)力的作用,開展新一輪更為全面的全覆蓋地毯式摸排,分片包區(qū)、分格包網,積極開展“敲門行動”,著力把每一個小區(qū)、每一個人員聚集點的防控工作做得更細更實更好,摸清楚底數、掌握好動態(tài),牢牢掌控戰(zhàn)“疫”主動權,全力以赴、科學有效地做好各項疫情防控工作。
一個口罩,一支筆,一疊登記表、一瓶水是每天紫荊社區(qū)工作人員上戶敲門的標配。雖然許多網格員手頭握有網格內小區(qū)住戶基本信息表,但為了精確掌握戶情、軌跡信息,他們還是同樣選擇采用最辛苦、也最原始的信息采集法,就是挨家挨戶地開展“敲門行動”,一戶一戶登記核對信息,確保地毯式摸排工作到位。許多小區(qū)內沒有電梯,需要工作人員一層層地爬樓,而且上一次門,并不能完全保證就能敲開住戶的門,這就需要他們一而再、再而三的上門,確保摸排敲進門、見到人、問得清。
“敲門也是有學問的,不能連著敲個不停,敲三下要等一下,說不定戶主在給你開門的路上,不能太用力,顯得不禮貌,也不能太輕了,人家聽不到。”網格員文善妹介紹道。
“不來社區(qū),我也不會這么深刻地體會到基層的辛苦。我會盡我最大努力,做到排查到位,臺賬清晰,數據準確,守好社區(qū)這道外防輸入、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。”聯(lián)點共建單位冷水灘區(qū)林業(yè)局唐力深有感觸的表示道。
平日里一個普通的敲門動作,到了網格員陳思穎這里變成了技術活,透露出濃濃的人情關懷。和老人交流,她會提高嗓門、放慢速度和他們對話;有小朋友前來應門,她會蹲下身子和氣地向他們詢問。泛紅的手掌,叩破的指節(jié),敲出了居民的“定心丸”。
基層社區(qū)一線的抗“疫”人員,上戶摸排、跟蹤監(jiān)測、防疫宣傳……忙而不亂。在這場同病毒賽跑的接力中,大家用無聲的付出構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,爭分奪秒,貢獻著自己的力量,大家心中都懷揣著同一份信念——我們終將取得勝利!
來源:紫荊社區(qū)
作者:魏雙石
編輯:周吉鋒
本文為冷水灘新聞網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