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網時刻9月30日訊(通訊員 劉金玉)清官難斷家務事,面對剪不斷,理還亂的家事糾紛,一紙判決難以定紛止爭,法律之內,應有人情在。親人陡然離世,生前未立遺囑,原本關系融洽的親人因遺產而惡語相對,甚至大打出手,家庭和睦氛圍不復存在。
遺產繼承起爭執(zhí)
“我不同意調解,直接走法律程序。”
“我也不同意,直接判。”
近日,在冷水灘區(qū)人民法院悉心調解了一起這樣的案件。父親病故,兒子與繼母因遺產分割問題發(fā)生糾紛,隨著矛盾不斷升級,最終兒子一紙訴狀將繼母告上法庭。
本案是一起因遺產分割引發(fā)的家事案件,涉案人數(shù)多,關系較為復雜,原告周某甲與被告張某是繼母子關系,在一起生活了十余年。2020年5月,周某因突發(fā)腦梗驟然離世,原告周某甲(周某前妻之子)、原告劉某(周某母親)與被告張某對銀行存款、房產的歸屬等遺產分割問題產生爭議,遂訴至法院,訴請法院對遺產重新分割,并將被告張某的親子周某乙列為第三人。
“隔空對話”化紛爭
開庭前,承辦法官蔣翠霞考慮到雙方關系的特殊性,如果直接進入訴訟程序,可能會激化家庭矛盾。為了避免原被告雙方當事人發(fā)生正面沖突,減少訴累,蔣法官決定進行“線上”訴前調解。經過線上初步溝通,蔣法官耐心聽取雙方當事人意見后,總結出本案爭議焦點,原被告都想爭取更大份額的遺產,雙方寸步不讓。
為了使調解工作有序開展,蔣法官在線上溝通時,首先平復雙方情緒,囑咐其互相體諒,隨后便對當事人釋法明理。
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“雖然你不是他的親生母親,你與周某甲以母子關系生活了十多年,現(xiàn)在他才19歲,父親突然去世,奶奶癱瘓在床,以后的路只能靠他自己走,你們要不要各退一步……”張某聽后思索良久,逐漸接受了蔣法官的法律意見和建議,最后表示愿意和解,并將遺產中新買的面積較大的房屋與房屋中的電器等讓給原告。
“作為晚輩你應該體諒阿姨的難處,她細心照顧你十多年,現(xiàn)在一手操持了你父親的葬禮,以后還要養(yǎng)育你年幼的弟弟,你父親也不希望看到他們無依無靠……”聽到這,周某甲態(tài)度開始緩和。
經過蔣法官20多次“拉家常”式的傾心調解,周某甲與張某握手言和并達成協(xié)議,遺產得到了合理分配。后來,周某甲得知張某因將房屋出租,且租期未到沒有地方住時,邀請張某住進其繼承的房屋內,周某甲和張某瀕于破裂的親情也得以修復。
跨百里解婆媳“結”
原告劉某已有73歲高齡,現(xiàn)居住在寧鄉(xiāng)市灰湯鎮(zhèn),老伴兒早已去世,膝下的一兒一女均已長大成人。本應安享晚年的她,在2020年5月,白發(fā)人送黑發(fā)人,現(xiàn)任兒媳因遺產問題跟她鬧不和。
考慮到劉某行動不便,且路途較遠,蔣法官決定親自上門做調解。在奔赴寧鄉(xiāng)之前,蔣法官經過深思熟慮,認為這對婆媳的關系有轉圜的余地,雖然該案的矛盾焦點集中在經濟利益上,很難以說教的形式讓她們放下嫌隙。于是,蔣法官另辟蹊徑——打親情牌:即通過原告疼惜孫子這個點,來“擊打”她的軟肋。許是被擊中了痛處,為了能給孫子創(chuàng)造一個良好的環(huán)境和健康的身心,老人沉思后,老人終于轉變了態(tài)度,并在調解筆錄上簽字。
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在蔣法官的不厭其煩的溝通講解下,一場親情官司,終于取得了圓滿的結局。日前,雙方已經兌現(xiàn)了承諾。
延伸職能有溫度
事后,蔣法官說道:家事案件兼具身份關系與財產關系的特點,難調解,作為一名家事庭法官,雖然可以簡單地依據(jù)法律條文規(guī)定處理案件,但那樣可能會使涉案家庭失去唯一的彌合機會。為了重“縫”親情,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,她積極延伸職能,把辦理的每一起家事案件,都當做自己的難事去辦。
近年來,該院積極延伸審判職能,推行上門調解的人性化服務舉措,堅持深入一線進行調解,積極為老年人、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及其他不能法院的當事人提供“上門服務”,堅持“調解優(yōu)先、調判結合”的民事司法原則,化解矛盾紛爭,平衡利益沖突,真正做到案結事了,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。
來源:冷水灘區(qū)法院
作者:劉金玉
編輯:屈文利
二審:陳潔
三審:黃麗音
本文為冷水灘新聞網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